什麼是後見之明偏差(hindsight bias)?
檢討會、績效回顧、或是某個專案大成功/大失敗後,總會有人說:
「我早就知道這樣做不對。」或「這個決定一定會成功,我一開始就這麼想。」
這句話聽起來充滿洞察力,但事實上,它通常是事後才被包裝出來的結論。
《清醒思考的藝術》中將這種心理現象稱為「後見之明偏差」。 它不是我們聰明,而是我們太容易在結果出現後,把不確定的歷程合理化成單一答案。
人們在事情發生之後,會傾向用一個簡單、直觀、帶有合理性的說法,來解釋過去的選擇——即使在當下,情況可能充滿不確定性,選項之間的差距也不那麼明顯。
這正是後見之明偏差的真實樣貌:它讓人誤以為自己本來就知道「正確選擇是什麼」,進而忽略了當下資訊不足、條件模糊的複雜現實。
我常常看到這種情況,尤其是在我自己做出某些重大決定、卻還沒看到成果的時候。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句話:「我早就告訴過你了,當初就該聽我的」。 這句話在我轉職那段時間,聽起來特別刺耳。
後見之明偏差的不同樣貌
當時我在一間公司待了快兩年,離職前兩個月剛升職成主管。照理說這是個上升的時機——薪資變多、責任加重,也可能是個磨練領導能力的機會。 但現實卻沒這麼美好。幾位重要的前輩接連離職,很多責任自然落到我頭上。我很清楚自己還沒準備好承擔那麼多,甚至連原本的技術基礎都覺得不夠穩固。
剛好這時出現一個新機會:工作內容相對單純,薪資卻更高。對我來說,這像是一個讓自己喘口氣、重新打基礎的選項。我猶豫了一陣,最後還是決定離開。
後來我跟那位朋友分享自己的近況。我告訴他,在新公司的進展沒有預期中那麼順利,甚至有點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。 他立刻說:「你看吧,我早就說那家公司不會讓你成長。你根本不該離職。」
那一刻,我突然意識到——這正是後見之明偏差在生活裡的真實樣貌。
因為我們看不到另一條時間線,所以也無從知道如果留下來會不會更好。但人總會在結果已知之後,把一切重新包裝成一個「早就註定的故事」,彷彿過程中根本沒有不確定性。
但事實不是這樣。我們當時所擁有的資訊、所承擔的風險、所做出的判斷,其實都包含大量不確定性。選擇從來不是二元的對錯題,而是基於當下資訊的判斷。
這讓我想起身為工程師曾面對的一個兩難。
那是一個很複雜的專案,我猶豫著要不要花時間去重構裡面被我自己寫爛的邏輯。 當下的情況很清楚:這會耗費大量時間,加班成常態,最麻煩的是,這些努力短期內根本無法反映在產品成效或用戶體驗上,甚至也不見得能被 PM 理解或支持。 甚至你工時都不知道要怎麼交代,要做多久。
但我還是決定做了。
重構完成的那段時間,我坦白說有些後悔。 我每天加班,壓力大,功能進度也落後,從「當下的績效角度」來看,這根本就是錯的決定。
但時間拉長,當我開始在這套邏輯上擴充新功能時,我發現效率大幅提升。少了過去那些技術債,我可以更專注地解決真正的問題。
這樣看來,是不是可以說我的決定是對的?
可見這也正是後見之明的陷阱 —— 當結果變好了,我們就傾向認為「當初就是該這麼做」;但若結果不如預期,重構變成一場災難,我是不是也會說「早知道就不該動它」?
再舉個生活中的例子。
某次比特幣漲到 90,000,我決定在那時買進。不是因為我要短期賺價差,而是我想開始長期持有。 我朋友知道後非常激動:「你買這個價格很笨欸!幹嘛現在才買!」 後來比特幣跌到 70,000,他更得意:「你看吧!我早就說了!」
但他真的「早就知道」嗎? 還是只是剛好猜對一次而已?
我不否認這次他說對了,但我也不認為這就代表他有穩定準確的判斷能力。畢竟,在資訊不完全的市場中,猜中一次,不等於理解整體邏輯。 如果只看結果來評價決策,就會讓我們落入事後合理化或倖存者偏差的陷阱。
那次經驗後,我開始反思:有什麼方法能幫助我避免這種「結果導向的思維」?
留下當下的紀錄
我後來在自己的日記裡開了一個小區塊,專門記錄每次做決策時的理由與預測。 等你未來回頭看的時候,你會發現,當初那些看似「理所當然」的選擇,後面看來時常會錯得離譜。
這篇文章不是要驗證對錯,而是提醒自己不被事後結果所誤導 與其陷入「我早就知道」的幻覺,不如誠實地承認:我們其實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。紀錄當下的想法與理由,不只是幫助回顧,更是讓自己在不確定中持續成長的一種練習。